在技術、市場、政策等多重因素推動下,我國智慧城市發展已經形成產業,成為各大企業的“競技場”。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的IT廠商,都在做相關部署。當每家企業都在試圖尋找最佳位置,向終極目標沖刺,中科曙光有哪些差異化優勢?如何從諸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1、對于前沿趨勢以及智慧城市概念的理解更深刻。
農歷春節還沒到,意味著2018年還沒有真正結束?;赝^去一年,智慧城市領域有哪些新趨勢?曙光云計算集團副總裁張春泉及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微電子所研究員陳曙東形成共識,認為三個關鍵詞可以統領全年!
第一個關鍵詞是“升級”。智慧城市1.0時代,主要致力于基礎設施建設層面,無論是鋪建網絡設施,還是構建數據中心,都只是城市智能化和立體化感知過程。到了2.0時代,城市建設上升到智慧化層面,這一時代的典型特征是:在虛擬城市和現實城市之間的網絡映射,已頗具規模。
第二個關鍵詞是“泛在”。隨著移動互聯網以及物聯網的發展,智慧城市的泛在化特征越來越明顯。比如:基于視頻、圖像等非結構化數據的實時、超高清傳輸,也屬于智慧城市的范疇。
第三個關鍵詞是“智能”。如何在已有數據基礎上和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結合?城市智能化管理,已經有了大量落地實例。
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智慧城市”這個概念?
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微電子所研究員陳曙東女士認為,智慧城市是指城市生產力已經發展到“智慧階段”,使得生產、生活等社會活動出現了智慧化特征。
首先,城市的感知能力增強。隨著物聯網傳感器以及5G時代的來臨,人類個體生物器官能力得到延伸。之前,我們在科幻小說或者電影里看到的畫面都已成為現實,“千里眼”、“順風耳”都不只是一個傳奇故事。未來,人類可以聽于無聲,視于無形,達到千里之內明察秋毫的地步。
其次,社會形態會發生大重大變化,由數字化、網絡化轉為智能化、無人化。比如:機器人的出現,讓整個社會的生產服務、消費生態以及勞動力結構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再比如,快遞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
其三,社會文明程度會大幅度提升。智能感知、智慧交通、智能化系統以及無人技術的出現,使城市變得更加有序,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還有災情預警、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把社會文明推向一個新高度。
所以,所謂智慧城市,就是以人為中心,構建宜居城市,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2、定位明確,曙光只做使能平臺。
在城市智能化、數字化加快推進過程中,中科曙光取得了豐碩成果。對比去年,中科曙光智慧城市業務總營收增長迅猛。
“未來,要讓每一個落地的城市做深做實,而不以城市增長數量為考核指標?!睆埓喝硎?。
曙光在2018年的收入能夠快速增長,60%都來源于IaaS服務,剩下40%的增長源于大數據和SaaS。其中,大數據業務主要是兩類:一個是整個城市的大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另一個是公安領域的大數據項目。公安大數據平臺項目由曙光軟件開發部門獨立承接和交付。最具代表性的客戶包括:新疆烏魯木齊市公安局、北京市交管局等。
不管是智慧城市,還是工業互聯網,技術是相通的。就整體技術架構來看,無非包括連接平臺、使能平臺和應用平臺。在連接層和應用層面,曙光選擇和中科院微電子所、軟件所、自動化所以及其他合作伙伴合作。同時,基于多年的行業經驗,曙光也在做部分應用層面的業務。在使能平臺層面,曙光包括兩個平臺:一個是云平臺;另外一個是數據平臺。
3、在2G和2B場景構建方面,經驗豐富。
智慧城市建設,除了考驗服務提供商的技術支撐能力,還需要了解具體的應用場景。多年來,曙光一直服務于政府以及企業級領域。從城市治理、信息惠民到為產業經濟轉型升級,曙光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8年,曙光跟進了40多個工業互聯網項目,把近20個城市從云中心的政務服務擴展到了產業經濟和工業互聯層面。有大概20多個集團型客戶,由曙光直接跟進。曙光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數字雙胞胎”解決方案,能夠幫助企業降本增效,比如:企業的數控機床在某環節出了問題,通過大屏幕可以看到所有零部件的工作過程及狀態,甚至包括在安裝的時候,是否符合工藝流程,直接找到問題的關鍵點。
基于十年的積累,曙光城市云腦已經實現了1.0到2.0的升級。城市云腦2.0,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進行了緊密結合,構建出智慧城市核心平臺。曙光在全國建立了40多個城市云中心,這些云中心一直服務于政府,除了滿足政務需求,還有另外一個使命,那就是服務于當地的產業升級、新舊動能的轉換。
4、曙光有非常開放的生態構建能力。
在智慧城市構建方面,曙光扮演的角色,更像一個“市長助理”,很多人都愿意找曙光咨詢。曙光能夠與眾不同,是因為曙光在產業經濟規劃以及產業園的升級改造上面有經驗,更可靠,更具實力。最重要的是,曙光已形成自己的生態構建能力。
曙光承接了中科院智慧城市產業聯盟理事長單位,也就是說中科院智慧城市產業聯盟的運營是在曙光,像微電子所、軟件所、自動化所、計算所等重要單位,都是智慧城市產業聯盟的成員。比如:工業互聯網領域,這種門檻更高、行業屬性更強、行業之間的跨度和差異化較大的項目,曙光會和院所類的機構合作,充分利用他們的技術積累,來提供服務。
當然,除了院所類的資源,曙光也會和第三方合作伙伴合作完成,比如:在智慧教育、智慧醫療領域,曙光建立了更加開放的生態合作關系。
5、在市場部署方面,曙光打造的是千人千面的智慧城市。
曙光做的智慧城市項目大多基于地級市在部署,因為智慧城市項目在落地的時候,大多以城市為載體。即使省政府有規劃,最終落地還會落到地級市。正所謂“千人千面”,智慧城市建設也一樣,要有城市特色。雖然很多技術是相通的,但在提供服務的時候,要真正了解老百姓的具體需求以及城市痛點,認清地域文化的差異性。
曙光尊重每一個城市的特色,做到一城一策,不能千城一面。曙光基本上都從基礎平臺做起,然后逐步實施。曙光的智慧城市建設,大體分四步:第一步是頂層規劃,全面地做城市規劃設計;第二步是打造平臺,主要是使能平臺;第三步是急用先行,根據城市差異化特色,打造城市管理者最先想解決的問題。比如有些城市重點是反恐和維穩。有些城市,主打的可能是旅游文化;第四步是量力而為,不能什么都想做。一個智慧城市規劃少則幾個億,多則幾十億,要考慮當地政府的支付能力,集中優勢資源,按階段來走。
具體的落地形式,除了技術上會有一個平臺,還要有落地的運營公司,這樣能確保數據安全。運營公司會吸收當地政府持股平臺介入,也會吸引區域性的合作伙伴加入。如此一來,也能培養出屬于當地特色的信息化公司和人才。中科曙光大學以及中科院的專家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比如:在無錫城市云計算中心建設中,微電子在無錫的物聯網中心,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智慧城市建設切記一勞永逸,要更具前瞻性。除了要具備新技術變革能力,還要考慮5-10年后的發展。如何在已有的生態環境基礎上,擴大生態力量,加強城市建設的安全可控,是曙光接下來的中長期目標。